【先锋人物访谈录】侯晋杰:检测人手里攥着的是建筑的 “生命线”

他扎根建筑检测领域21年,从技术尖兵到管理先锋,用探伤仪丈量建筑肌理,以赤诚之心守护万家灯火。他是同事眼中的“建筑医生”,是市场开拓的“技术革新者”,更是团队前行的“领航人”。今天,让我们走进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副经理侯晋杰的建筑检测人生。

42D6A

侯晋杰 省建科院集团检测中心公司副经理


职业档案:

从业时间:2004

核心领域: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古建筑保护、消防工程检测、人防工程检测、桥隧工程检测等。

主要成绩:累计检测500余座建筑,主导完成“8・29襄汾聚仙饭店重大坍塌事故鉴定”“喀麦隆巴富萨姆体育场钢结构检测”等重大项目;2019-2024年,带领团队实现年产值从1173.25万元到2550.40万元的翻倍增长。

人物语录:

1.检测人手里攥着的,是建筑的“生命线”。

2.从‘检测单兵’到‘技术集团军’,我们要做建筑安全的‘全科医生’,更要做行业变革的‘破局者’。

3.制度是底线,文化是灵魂,团队的战斗力,藏在每一次与时间赛跑的默契里。


Q1:从“技术小白”到“检测尖兵”,您认为成长的关键是什么?第一个让您意识到“责任重于泰山”的项目是什么?

侯晋杰:2004年刚入职时,我带着探伤仪跑遍山西的工地,白天跟着前辈学实操,晚上啃300多页的《无损检测技术手册》,3个月记满5本笔记,拿下了超声波焊缝无损检测二级资格证。真正让我意识到责任重大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茂县房屋评估。当时余震不断,我们在废墟中干了17天,用雷达仪一寸寸扫查墙体裂缝。有位老大娘拉着我的手说:“小伙子,你看看这房子还能住不?”那一刻我才懂,我们测的不是数据,是老百姓的安全感。后来我们出具的300多份检测报告,成了政府灾后重建的“定心丸”,也让我认识到:检测人手里攥着的,是建筑的“生命线”


Q2:您曾带队完成跨国检测、古建筑保护、爆炸火灾事故鉴定等“硬核”项目,这些挑战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侯晋杰:2015年去喀麦隆检测援非体育场,疟蚊围着帐篷转,语言不通全靠手势比划,设备在40℃高温下频繁死机。但当我们用3D建模技术精准定位焊缝缺陷,外国工程师竖起大拇指时,我突然明白:技术就是最好的 “国际语言”。

后来做襄汾饭店坍塌事故鉴定,72小时连轴转,拍摄上万张照片,量取、分析关键数据,复原房屋结构原貌,计算房屋各区域荷载,还原事故房屋的结构模型,建模还原坍塌过程,最终分析得出导致事故房屋坍塌的原因,报告获得国务院安委办肯定。

这些项目教会我:越是“硬骨头”,越要拿出“硬实力”。2023年做祁县何家大院古建筑检测,历时近半年,通过无人机低空摄影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先进手段完成明楼院古建筑详细检测工作,比传统人工检测效率提了三倍,最终形成近400页、6万余字的排查报告,为指导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古老建筑用新技术守护,这才是检测人的传承。


Q3:您提出的“检测+”发展模式和“三维工作法”,如何推动团队从传统检测向高端技术服务转型?

侯晋杰:当同行还在拼价格时,我们2018年就开始布局“检测+”发展模式:别人做主体结构检测,我们加码人防、消防、幕墙、桥隧;别人靠人工爬楼,我们引入无人机、AI算法、5G云平台。2022年新疆哈密的工业厂房爆炸火灾检测,我们用无人机红外热像仪锁定高温损伤区域,数智化分析爆炸冲击波路径,报告出的又快又精准,一下打开了特种检测市场。

“三维工作法”是破局关键:专业维度,打通“检测鉴定+加固设计+加固施工”全链条,客户不用多头对接;时间维度,把“现场踏勘到出报告”压缩到72小时,靠的是流程化作战——比如太原理工大学装饰梁脱落检测,36小时出结果,提前把200项检测指标做成“数据库模块”;管理维度,成立4个高质量发展小组,我带的小组专攻古建筑检测,3年拿下8个文保项目,团队战斗力就像“变形金刚”,既能打大仗,也能啃细活。


Q4:您带领的团队被称为“检测铁军”,请问如何炼成这种“极速响应”能力?

侯晋杰:2020年成立“青年突击队”时,我就跟队员说:“我们的战场,可能是凌晨3点的坍塌现场,也可能是零下20℃的戈壁滩,必须把‘战时状态’刻进骨子里。”平时练“三快”:信息研判快,接到项目立马出方案;设备调试快,无人机、三维扫描仪提前预装多种模式;数据处理快,建立后台分析组,现场采集数据实时回传云端。

6小时完成太原理工大学南校门装饰梁脱落原因分析项目;30小时完成省政府驻京办事处机关院西办公用房墙体裂缝检测鉴定项目;15天完成喀麦隆援建重点项目鉴定——靠的不是蛮干,是平时把200多类建筑病害做成“电子病历库”,现场直接“对症扫描”。更重要的是“心齐”,队员们知道,自己测的每根梁柱,背后都是学校、医院、养老院,耽误一天,可能影响成百上千人。这种使命感,比任何考核都管用!


Q5:作为国企技术管理者,您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

侯晋杰:2020年新冠疫情时,我们凌晨给社区捐检测设备,团队20多人连续30天在隔离点做安全检测;2021年山西洪涝,我们拉着5车物资冲进灾区,路上桥断了就扛着设备走3小时——有人问“这耽误挣钱啊”,但我觉得,国企的检测人,心里得有杆秤。2023年做祁县古建筑结构隐患检测,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无偿主动增加检测项目,因为老房子修一次少一次,得给后人留份“精准病历”。

这些年产值翻番,是靠技术增值,别人做不了的特种检测,我们能做;别人出普通报告,我们给“检测+加固方案”。客户信任你,不是因为价格优势,是因为你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才是国企的核心竞争力。


写在最后的话:

从三晋大地到非洲草原,从摩天大楼到百年窑洞,他用 21 年诠释了一个检测人的初心:“我们或许不会盖房子,但我们要让每一栋房子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这,就是检测人的使命。